何謂底泥

底泥指因重力而沉積於地面水體底層之物質

由砂粒、黏土、坋土或其它物質混合並沉降在水體底層的軟質混合物。

來自受侵蝕的土壤礦物及經分解的動植物碎屑等天然有機物或人為污染物,藉由風、水及冰雪帶到溪流、河川、湖泊等水體底部。

水體中底泥形成示意圖:因重力而沉積於地面水體底層,由砂粒、黏土、坋土或其它物質混合並沉降在水體底層。

圖1-水體中底泥形成示意

污染物在水體底泥中及食物鏈傳輸現象

底泥是許多水棲生物之棲息地,同時也是持久性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的主要蓄積處。

造成底泥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城市所製造的污染物飄到了地表水體上,有許多都包含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油污、油脂與重金屬等;農地所製造的污染物則包含肥料或農藥;工業用的零件和殘渣也可能被丟入水中;化學工廠排放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或是農藥(DDT),這些污染物質皆沉降入水體使底泥受到污染;大氣中的沉積物也是底泥受污染的一個因素,例如汞。導致底泥受污染的物質多半是農藥、多氯聯苯、多環芳香烴,其次可能是加氨消毒的碳氫化合物,然後是重金屬。許多位於碼頭邊的底泥則受到氯化三丁錫(tributyltin)化合物的污染。

受污染的底泥將會影響整個水體生態系,並透過食物鏈進而危害人體健康。圖2為說明污染物在水體底泥中及食物鏈間的傳輸過程關係圖,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 A - 水體底泥污染來源
  • B - 污染物附著、沉降與積累過程
  • C - 污染物固液相交換作用
  • D - 污染物進入食物鏈
此圖說明污染物在水體底泥中及食物鏈間的傳輸過程關係圖,

圖2-污染物在水體底泥中及食物鏈傳輸示意

水體底泥污染來源

圖2 - A區塊

污染物的傳輸與地表水的種類及污染來源有關。

其中,污染來源主要分為直接污染源(如工業廢水、家庭污水)以及間接污染源(如逕流水) ,另外氣懸膠沉降、水氣交換作用以及濕沉降皆為污染物進入水體的途徑之一。

此圖顯示水體底泥污染來源。

污染物附著、沉降與積累過程

圖2 - B區塊

主要分為直接污染源(如工業廢水、家庭污水)以及間接污染源(如逕流水), 另外氣懸膠沉降、水氣交換作用以及濕沉降皆為污染物進入水體的途徑之一。

此圖展示污染物附著、沉降與積累過程,

污染物固液相交換作用

圖2 - C區塊

水體中的污染物透過沉積過程與成岩作用累積於環境固相中,同時持續與液相進行交換作用。

液相除了河川、灌溉渠道、湖泊水庫水體外,也包含地層中的地下水體。

此圖展示污染物固液相交換作用,

污染物進入食物鏈

圖2 - D區塊

污染物將透過食物鏈,造成生物放大效應。

污染物除了富集於高階消費者之外,甚至將危害生態系中物種存亡以及造成人類食安問題。

此圖展示污染物進入食物鏈的方式。

現地底泥拍攝紀錄

「拍攝紀錄」河床底泥照片

圖3 河床底泥